一画一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三七三期(总第四〇一期)

2023-05-31 22:31 审核人: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美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特设计“一画一课”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搜集中国近现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描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本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优秀学生作业,以飨读者!

作品名称:《洪荒风雪》

画种:中国画(纸本水墨设色)

年代:1955年

尺寸:73.4cm×117cm

馆藏:中国美术馆藏

1.画家简介

黄胄,男,1925年3月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西安。长安画派代表人物,收藏家。炎黄艺术馆创始人之一,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人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常年在西北写生,创作了大量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的作品。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政治部文化创作员。1950年作品《爹去打老蒋》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1988年12月为筹建炎黄艺术馆成立了黄胄美术基金会并任会长,1991年任炎黄艺术馆馆长。1953年《打马球》获全国青年画展一等奖;1957年《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金质奖章;1958年《赶集》获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铜质奖等。

黄胄先生

2.作品赏析

黄胄被称为中国现象级画家,主张“在生活中起草稿”,以速写入画。《洪荒风雪》的创作源于生活经历:当时他和同伴们在大戈壁滩艰难跋涉一个星期,不见人烟,突然传来驼铃声,一队地质队员迎面而来,画面永生难忘。

在构图上,画家像记者抓拍一样捕捉瞬时动态,用压低仰望的角度刻画地质勘查队员的高大伟岸,威风凛凛的骆驼构成了纪念碑式的视角,身骑高大骆驼的几位地质队员行驶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由远及近、迎面而来的情景,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将豪迈之情跃然纸上。在色彩的运用上,画家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以满纸洒矾铺地变现漫天风雪的场景,“大漠孤烟直”的萧瑟与凄凉之感呼之欲出。他以干笔浓墨、转笔涂抹的方式描绘了毛大衣的质感,一旁弹奏冬不拉的牧民为这寒冷刺骨的风雪增添了生动欢乐的色彩,在浑茫的视觉中蕴含着一种张力和戏剧效果,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昂扬高歌的欢乐与艰苦自然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新中国建设者们不畏艰苦、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

整幅画传达出一种大自然之壮观、人类之渺然的格调,这些皆是画家植根于青海柴达木盆地早年经历的大漠情节所导致的。人物以彩墨速写,用笔恣肆、奔放,有强烈的民俗特征,在风雪中弹琴唱歌,呈现出激昂乐观的精神状态,骆驼亦为画面主角,其皮毛的质感刻画细腻,棕色的浑厚身躯成为白色酷寒中的一道风景线,此幅和1955年的同题材作品是黄冑骆驼题材的缘起,后来骆驼屡屡出现在他笔下,成为一种坚忍力量的象征。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3.历史链接

画面中的雪原,曾是文成公主入藏之路,每逢冬季,这里便是风雪莽原。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入藏的公路,西藏地区相对封闭,物资运输很困难,大雪封山之时入藏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即使再难,解放事业也不能中止。1950年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为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主张,康藏公路(即川藏公路)于1950年4月始建,1954年12月25日正式通车。康藏公路是一条贯通西康(旧省名,包括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部地区),终点位于拉萨的公路,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凝聚了 11万军民的心血,因为工程巨大、环境艰苦、地质条件复杂,2000多军民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书写下永垂不朽的史诗。康藏公路的修建让人力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了西藏地区,也为西藏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1954年12月,康藏、青藏公路刚刚建设完成,黄胄跟随慰问团赴拉萨体验生活并参加通车典礼。作为公路通车的见证人,公路修建背后的故事想必也令黄胄感触良多。返回途中,黄胄与同伴们正在戈壁荒原上艰难跋涉,忽闻远处传来悠扬的驼铃声,因此精神为之一振——原来是一行地质队员骑着骆驼迎面而来。黄胄深感祖国的辽阔广大,亦是被新中国的第一代建设者迎难而上、艰苦拼搏的奋斗精神深深感染,因此画笔下的勘察队员们才会刻画地真实却又如此不凡。他将速写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引入创作之中,实现了传统中国人物画向现代形态的转换,是新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开拓者。

1979年黄胄与妻女在新疆写生时与柯尔克孜族同胞合影

4.学思之窗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黄胄一生的创作实践经历正是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诠释。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黄胄前后六次入疆采风,他和边疆的牧民同吃同住,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黄胄的速写本从不离身,他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为创作积累素材,成为一位高产的速写画家。

“在格尔木看见上百个地质勘察队员在那样广阔的土地上艰苦劳动,我激动得不得了,不会画也要硬上。有自己的感受,就可以勇敢忠诚地去努力画出来。”谈及彼时的创作,黄胄曾表示,“有时画骆驼的脸就跟画老太太的脸一样,有时又像画猴子。但是,这个很有意义的内容是来自生活,自己又有了较深的感受,反复画了七八次,终于把它画出来了。”

《洪荒风雪》的艺术感染力在于既尊重生活现实,又艺术化地反映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表现了新中国初期各族劳动者热火朝天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昂扬精神风貌。可以说,这幅作品是柴达木开发、青藏公路建设、格尔木市崛起的历史见证,是劳动者之歌,是奋进年代的缩影。

黄胄先生代表作《赶集》,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上一条:一画一课 第三七四期(总第四〇二期)
下一条:一画一课 第三七二期(总第四〇〇期)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版权所有 | 联系电话:029-88256497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