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开国大典》是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完成的,作品尺寸为405cm×230cm,现在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开国大典》记录了开国元勋们在天安门城楼上,见证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时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也是表现开国大典盛况的一件艺术精品。
《开国大典》气势恢宏,喜庆热烈。画面中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面中的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个个神采奕奕,气度不凡。令人佩服的是,画家不仅把领袖们外在的仪表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而且将人物内在的气质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出来。为了把握新中国成立庆典庄严喜庆的气氛,《开国大典》以现实主义手法为基调,大胆地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运用构图法则,删减了影响主体形象的柱子和宫灯,扩大了画面的空间,使城楼上的领袖与广场上的群众遥相呼应,既庄重神圣,又热烈欢庆,取得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作品在采用严谨的写实笔法真实再现开国大典,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同时,又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拉大了蓝天与红灯笼、红地毯之间的色彩对比,从而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作品中,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融入了中国的审美元素,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开国大典》气度端庄,反映出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时代精神风貌。著名画家艾中信曾这样评价《开国大典》:“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
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开国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
10月1日早晨,首都的工人、市民、师生、机关干部、近郊农民、城防部队,以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约30万人,陆续汇聚天安门广场。
下午3点,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以及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庄严的宣告,使全场30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同时,这一庄严的宣告,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
之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年轻的人民海军,紧跟其后的是强大的步兵师,装甲兵、摩托化兵和骑兵。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的飞机也在天安门广场凌空掠过。
傍晚,长安街上华灯齐放,首都群众举行了游行庆祝活动,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 10月1日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国家的重大转折关系到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命运,同时也关系到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画家董希文以极大的热情,用手中的画笔真实地记录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转折,高扬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和自信。《开国大典》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对油画民族化的大胆尝试,还在于其表现着一个时代的主题、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开国大典》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是因为它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开国大典》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永载新中国美术史册。
2017级实验艺术系硕士董增敏,任课教师沈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