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画一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一画一课 >> 正文

一画一课 第三九九期(总第四二七期)

2023-10-12 12:51 审核人: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美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特设计“一画一课”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搜集中国近现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描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本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优秀学生作业,以飨读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刻画、塑造英雄模范,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从本期开始,“一画一课”推送“画说英雄模范”专辑,致敬英雄模范,汲取奋发的力量。

作品名称:《最高的荣誉》

画种:国画

1.画家简介

王为政(1944—),江苏丰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荣誉会员,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作品有《李四光》组画《从容谈兵》《公子扶苏》等。

王为政先生

2.作品赏析

这幅作品生动地刻画出毛泽东在北京厅会见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真实场景。画面中宛如中国山水画一般的背景与人物相融合,主题鲜明,人物特点突出。在构图手法上,作品选取了毛泽东与李四光坐在沙发上,二人侧身相对,围绕着国家地质发展前景展开了亲切的交流。画家将毛泽东放于中心位置,并将他的坐姿处理成翘二郎腿的姿势,举手投足间尽显领导人的风范以及贴切人民群众的形象。他右边的李四光侧身认真听着毛主席的询问并回应,李四光的眼神看向毛主席,饱含着敬佩与激动之情。他身着一身黑色服装,坐姿端正,彰显了他艰苦朴素的作风。在色彩运用上,画面选取冷暖色调相互补充,用色丰富,使画面具有真实感与艺术性。画面右上方的绿植以及画面下方的红色地毯作为画面的点缀,相得益彰。人物衣服颜色黑和白拉开对比,使得画面更加明亮鲜活。这传达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李四光为代表的地质学家们对祖国未来的地质事业的光明前景充满了信心。

作品局部

3.人物简介

李四光(1889年10月—1971年4月),湖北黄冈人。少年时期的李四光曾在家人的支持下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准备投身于“实业救国”的他却发现祖国缺少实业与原材料供给。于是李四光再次选择了远赴重洋继续求学,力求掌握先进的采矿、后学地质技术,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做准备。

李四光肖像

求学结束后,导师一再挽留他留在国外工作。李四光明确表态道,“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他是这样说的,也用一生践行了这一诺言。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突破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投身于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实施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五计划”期间,关于“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成为了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为此,毛泽东同志曾多次接见李四光探讨石油工业以及地质学的发展问题。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地质部,李四光被任命为第一任部长。1953年12月,李四光应毛泽东邀请前往中南海菊香书屋,就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我国石油资源的底数等情况进行汇报。此次接见过程中,毛泽东询问李四光:“有人说‘中国贫油’,外国的学者,也包括我们的某些学者,多少年来几乎一致认定,只有海相地层才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而我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李四光结合自己多年对地质学的研究基础,表明了对中国生产石油的信心。毛泽东当即同意李四光的建议,作出了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展大规模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按照这一部署,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国的石油开采取得了重大突破,既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和科学预见,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印证。1955年1月15日,李四光等人参加了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共同研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未来发展。在会上,李四光等人展示了采集到的铀矿石标本,并表明了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信心。其后的几年中,李四光指导勘测队找到了大型铀矿床,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研制作出了提供了重要原材料,这也是李四光为我国地质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之一。

1953年,毛主席请李四光到中南海

1965年,76岁的李四光在第三届人大会议被继续任命为地质部长。这一年他也被查出患有动脉瘤,尽管身体不适,他仍然放不下工作,不顾家人的多次阻拦,坚持奔赴灾区考察。李四光对医生和亲友说:“不要再阻拦我了,我是做这个工作的,怎么能贪生怕死呢?”于是他前往地震一线探索地震预知工作。

1971年,高烧不退的李四光发被送到医院。他问医生:“请你们坦率地告诉我,究竟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一下工作,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祖国的地质事业,然而第二天这位伟大的“地质之星”就去世了。周恩来总理评价李四光说“他永远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2009年,李四光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四光床头的纸条

4.学思之窗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到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李四光从未停止过为对地质事业探索。他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地质、地理和气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条件;他创建了地质力学,在大庆等油田和一系列铀矿床的突破性发现中摘掉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更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他所说,“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他的光辉暗淡”。正是这样追求真理、永不言弃的科学精神推动了祖国的石油事业和原子弹爆炸成功,也为青年人留下了勤奋笃学、爱国担当、科学严谨的精神密码。我们欣赏这幅美术作品,更要传承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学习他用一片赤子之心耕耘在每一片领域中。

李四光纪念馆

上一条:一画一课 第四〇〇期(总第四二七期)
下一条:一画一课 第三九八期(总第四二六期)

版权声明: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版权所有 | 联系电话:029-88256497 陕ICP备 05010976号-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100号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您好,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