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美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特设计“一画一课”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搜集中国近现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描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本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优秀学生作业,以飨读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刻画、塑造英雄模范,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从本期开始,“一画一课”推送“画说英雄模范”专辑,致敬英雄模范,汲取奋发的力量。
作品名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画种:油画
尺寸:300×800cm
年代:2017年
馆藏:中国美术馆藏
1.画家简介
郭健濂(1977— )福建莆田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褚朱炯(1981— )江苏省吴江市人,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6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并职业从事艺术创作。现就读于中国美院油画系博士学位。井士剑(1960— )辽宁省黑山县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健濂先生
褚朱炯先生
井士剑先生
2.作品赏析
油画作品《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热情讴歌了时代楷模李保国深耕太行的感人事迹。作品展示了李保国指导苹果树栽培和苹果丰收的场景作。
画面的视觉中心是正在给村民传授剪枝技术的李保国。李保国曾说:“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意指要让自己融入到农民群众中去,让农民掌握技术,成为种植专家。画面中,他在剪枝示范时抬起的胳膊制造了一个视觉高点和中心,增强了人物间的联系和凝聚感。修枝、采摘、装袋,众多的农民形象与色彩靓丽的苹果交相辉映,营造出悦人的律动之感。
为了真实地展现李保国绿山富民的事迹,创作团队在色彩的处理上采用了偏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画面设定为统一的自然光照效果,力图呈现自然状态下的光影印象。美术家们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强化了色彩的对比关系,采用油画逐层推进的创作技法,通过反复刻画、覆盖,使画面的色层产生富有肌理的堆叠效果。
创作团队表示,此幅作品在为劳模造像、讴歌其感人事迹的同时,也融入了美术家的个人生活体验与审美追求。正是主观情感与客观事实的相互呼应、共同作用,才能使一幅作品具有动人的力量和时代的气息。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局部
3.人物解读
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优秀共产党员、燕赵楷模等荣誉称号。李保国教授每年在太行山区“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多万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国于2016年4月10日因病在保定逝世,享年58岁。
在邢台前南峪,村民把李保国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在岗底村,改革开放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他的骨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是什么,让人们对李保国念念不忘?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35年扎根太行山当“土教授”,他和爱人带着1岁多的孩子在山里一待就是4年多;他自配炸药进行数千次开山爆破实验;他跑遍了太行山所有的县……。
治山难,治大山里的贫困更难。35年来,李保国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他一次次探索创新,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多年来,李保国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
他是百姓眼中的“农民教授”。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当地百姓没啥两样。他给农民讲课语言直白、通俗易懂。他传授技术无私无藏,有啥教啥。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是山区百姓的科技财神”。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上了市场,单个苹果最高卖到100元。他是学生心目中甘为人梯的良师。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正继续行走在李保国教授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帮扶区域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为的是让太行山绿起来美起来,让父老乡亲的日子好起来。
他是干部群众眼中的“时代楷模”,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忘我付出。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以身报国”。
李保国现场指导果农修剪技术
4.学思之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李保国教授35年如汨,倾其心血染绿秃山、助农脱贫,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他矢志不渝为人民,誓把荒山变金山,让老百姓不受穷,让人敬佩,令人深思,催人奋进。伟大的时代,宏伟的事业呼唤李保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又一个有志青年向李保国学习。学习他信念坚定、牢记责任,始终对党忠诚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奉献百姓,让乡亲都富起来的为民情怀;学习他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将工作做到细致精致极致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全部心血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高尚纯洁的人格风范。
李保国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