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鼓励美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特设计“一画一课”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搜集中国近现代以来各种形式的美术作品,描述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和艺术成就。本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优秀学生作业,以飨读者!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奋斗者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无数感天动地的英雄模范。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一代又一代美术工作者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刻画、塑造英雄模范,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的精神。从本期开始,“一画一课”推送“画说英雄模范”专辑,致敬英雄模范,汲取奋发的力量。
作品名称:《黄河大合唱——奋起》
画种:油画
尺寸:280×435cm
年代:2009年
图片来源:《美术》2010年第02期
馆藏:中国美术馆
1.画家简介
詹建俊(1931年1月-2023年1月 ),辽宁省盖县人,著名油画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会长,代表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起家》《潮》《高原的歌》《飞雪》等。
叶南(1968-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代表作品有《放飞和平》《青稞》《召唤》等。
詹建俊先生
2.作品赏析
《黄河大合唱•奋起》是2009年由詹建俊和叶南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的三联组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中的中联,画面定格冼星海站在黄河壶口瀑布指挥的形象,表达音乐家激越的心情和唤起民族奋起的呐喊。两侧均为横幅,展现了百姓背井离乡的流亡岁月与军民联合争取民族解放的历程。整幅作品构图宏大,气势磅礴。看到这幅作品不由得让我们想起那首熟悉的《黄河大合唱》,由此把我们带到国家民族深受灾难,抗日烽火烧遍全中国的年代。画家笔下的冼星海正在指挥,画面背景是奔腾而下的黄河壶口瀑布,这种以水为主体的背景设计,增强了黄河的气势,体现出了黄河大气磅礴的魄力。这一背景的营造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浪漫主义色彩,以此讴歌中华民族战胜强敌的决心如黄河水般势不可挡、勇往直前。画面中的冼星海双腿岔开,稳稳地站在一块巨石上,左手高举,右手握拳,正在指挥。此刻,他一定是在指挥抗日军民引吭高歌《黄河大合唱》。迎面吹来的风将他的大衣高高掀起,突出了冼星海高大的形象和激昂的气势。作品大气势的构图、抒情诗的意境、意象化的造型,构成了一曲强烈的音乐节奏,呼应了《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和主题。特别是借助黄河壶口瀑布激流勇进的恢弘场景,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2015年8月25日,中国邮政以此作品为原型,设计发行了一张邮票,名称为《奋起》,使民族英雄冼星海的形象广泛传播。
《黄河大合唱——奋起》局部
3.人物简介
冼星海(1905.6—1945.10),广东番禺人,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音乐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毛泽东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1926年冼星海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后去法国求学。1935年回国后,冼星海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其实,冼星海本人并没去过黄河壶口,是读了光未然的长诗,激起了冼星海这位敏锐的艺术家的创作激情。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他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此作。冼星海听完光未然的朗诵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间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传世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的作曲。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赞。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于7月8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音乐生涯中影响力最为广泛、最为重要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一诞生便从延安窑洞唱响迅即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郭沫若说:“《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产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辞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心。” 1940年5月,冼星海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而羁留。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他肺病加重,1945年于莫斯科病逝。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2009年,冼星海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冼星海先生
4.学思之窗
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作为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奏响的唤起民族觉醒的乐章。美术作品《黄河大合唱·奋起》用带有张力的笔调和色彩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通过艺术家的再创作,用油画的形式为音乐家冼星海二次塑象,将一个用音乐鼓舞人民与敌人战斗的革命战士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突出以冼星海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英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激起广大民众的敬仰和热爱之情。
位于澳门的冼星海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