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了一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向民族复兴的艰苦绝卓、波澜壮阔、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这部史诗不仅撰写在一卷卷党史专著中,也刻画在一幅幅美术作品中。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美术经典作品以一帧帧历史的截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既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也生动描绘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阅读、欣赏、用好这幅壮丽的党史画卷既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践行“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具体行动。后期将陆续推出“一画一课·百年党史”专辑,与读者共勉!

作品名称:《奔小康》
画种:雕塑
年代:2008年
尺寸:180cm×200cm×120cm
图片来源:中国雕塑学会官网
1.画家简介
于小平 (1957— ),安徽芜湖人。雕塑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代表作品有《奔小康》《拼博者之歌》《跨过外婆桥》等。

于小平先生
2.作品赏析
2008年春节前夕,于小平先生的雕塑作品《奔小康》制作完成,竖立在安徽省芜湖市中山路的步行街。作品以一家三口大跨步的造型来象征社会高歌猛进的发展。在艺术创作上作者将西方的立体造型与东方的写意手法合二为一,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意蕴,既现代又富有的东方特质。在选材上,作者采用铸铜材料,保证了艺术作品坚硬耐腐蚀、寿命长且不变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夸张生动,作者着重刻画了一家三口昂首阔步向前迈出的瞬间,夫妇二人身体前倾,整齐划一的迈着大步,而他们怀中憨态可掬的孩子也迈着腿仿佛要往前奔去,就连身后的小狗也抬起了前肢扑向前方,所有人物嘴角上扬、面带微笑,姿态挺拔,给人一种愉悦欢快、积极乐观的感受,虽然雕塑是静态的,却传达给观者一种“运动感”,整件作品整体简洁且富有层次和律动。全面建设小康,实现中国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也是这件作品的美好寓意。《奔小康》是于小平先生的系列作品之一,除了这件以外,还有《奔小康·收获》等,他以象征的手法表达不同的时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大步向前的姿态,带给观者无穷的想象。

《奔小康》局部
3.历史链接
过上“小康”生活,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追求。“小康”一词最早出自《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这里“康”指的是安定的意思。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但求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小康”一词,今天的含义就是人民的生活有保障。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二步战略就是在20世纪末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21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八大向全国人民郑重承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把我国发展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在这个阶段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时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成功脱贫近1亿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如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
4.学思之窗
作者借以一家三口步调一致向前迈进的幸福形象,象征中华民族整个大家庭在党的带领下,万众一心、凝聚力量、奋勇向前,共同迈向小康社会的主题。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整个民族,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齐心协力,团结向前,就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华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