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书写了一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走向民族复兴的艰苦绝卓、波澜壮阔、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这部史诗不仅撰写在一卷卷党史专著中,也刻画在一幅幅美术作品中。具有史诗品格、震撼心灵的美术经典作品以一帧帧历史的截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曲折而辉煌的历史,既深刻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巨变,也生动描绘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阅读、欣赏、用好这幅壮丽的党史画卷既是“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践行“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具体行动。后期将陆续推出“一画一课·百年党史”专辑,与读者共勉!

作品名称:《出征》
画种:油画
年代:2007年
尺寸:270cm×227cm
馆藏:中国美术馆
图片来源:艺术中国
1.画家简介
王吉松(1954— ),黑龙江哈尔滨人。曾任总参谋部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美术创作院院长。代表作品有《毛泽东会见希思》《将军与孤女》《鞠躬尽瘁》等。

王吉松先生
2.作品赏析
2007年,油画作品《出征》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一等奖。并入选“《翰墨丹心》全国美术书法精品展”。《出征》表现的是“神州五号”航天器发射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为航天员杨利伟送行的历史场面。
画家采取写实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见证了这一历史场面,达到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画面可以看出,作者绘画基础扎实、绘画技巧娴熟、人文知识丰富、绘画态度严谨。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深刻到位。人物形象逼真而饱满。从画面来看,宇航员杨利伟精神抖擞、神情坚定,充满自信;胡锦涛总书记亲切和蔼,他挥动手臂向杨利伟问好,鼓舞和激励。整个画面构图严谨、以简驭繁、焦点集中,使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凸显。

《出征》局部
3.历史链接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筹划,并确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神舟五号发射并回收,标志第一步走战略已完成。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在突破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发射神舟六至十一号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实施载人第二步计划,为后续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中国在飞天之路上凯歌行。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空间站,进行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问题。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载荷组合体成功送入预定轨道,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
2003年10月15日5时20分,胡锦涛同志来到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为即将出征的航天员杨利伟送行。胡锦涛同志眼里饱含着热泪,深情地对杨利伟说,你作为我国第一个探索太空的勇士出征,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相信你一定会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我们等待着你胜利归来。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经过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神州五号载人飞船
4.学思之窗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完成,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为人类和平开发宇宙空间做出贡献。航天人在发展祖国航天事业过程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2021年6月17日,神州十二号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迎来首批宇航员入住